• 陵县职场心理咨询哪个好 武汉汉阳的蔡甸区拟改名为知音区

    1、陵县职场心理咨询哪个好,武汉汉阳的蔡甸区拟改名为知音区?一、武汉蔡甸区拟更名为知音区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确实是有这么回事~2017年11月5日报道,蔡甸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证...
    陵县职场心理咨询哪个好
    陵县职场心理咨询哪个好

    陵县职场心理咨询哪个好,武汉汉阳的蔡甸区拟改名为知音区?

    一、武汉蔡甸区拟更名为知音区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确实是有这么回事~2017年11月5日报道,蔡甸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证实,蔡甸区申请更名为“知音区”还未正式对外公布消息,蔡甸区确实在申请,但还需经过武汉市、湖北省及国务院的一级级审批。

    近日,两份《关于蔡甸区更名为知音区的的报告》、《蔡甸区人民政府关于将蔡甸区更名为知音区的请示》文件首页在网上流传。

    楚天君也在中国招标网上找到了《武汉市蔡甸区地名更名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公告发布时间为2017年7月28日。

    所以,蔡甸区政府是在进行更名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并不是正式更名了。

    二、蔡甸区名字的由来

    古代郭外称郊,郊外称甸。蔡,本意野草;甸本意郊外。所以,很多人对蔡甸区这一名称还是很陌生的……

    如果告诉你蔡甸区的前身为汉阳县,一定会恍然大悟。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统一中原时,属南郡。隋属沔阳郡、置沌阳、汉津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县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名为汉阳县。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汉阳、汉口分治(阳夏分治),汉口镇及周围数乡从汉阳县分出,另立夏口厅,同属汉阳府。1949年5月17日,汉阳解放,隶属沔阳专署。

    1950年8月26日,汉阳县人民政府从原汉阳城区显正街迁至蔡甸。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其行政区域不变,区治设蔡甸街。

    三、知音区名字好不好听?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处于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江汉平原末端,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和318国道交汇于此,形成“金十字”经济地理中心。蔡甸区旅游资源丰富,武汉最大的生态“绿肺”沉湖湿地坐落其间。“蓬莱仙境”九真山、“佛山仙境”嵩阳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河汊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泊57个。莲花湖碧波荡漾,清香四溢,湖中有城,城中有湖,风景怡人。蔡甸还是全国最大的区县级莲藕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莲藕之乡”。“蔡甸莲藕”受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不过,说起蔡甸区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名片,还是要属“知音故里”。钟子期墓是整个知音故里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文物载体,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钟子期墓,历经修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1980年修复。

    钟子期墓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马鞍山南麓凤凰咀上,面朝南湖,形成背山面湖形势。墓前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石碑1块(现已残)。

    马鞍山北麓有钟子期故居,故居周围曾有18棵参天古柏,离故居不远的铁铺街口,清代曾立有一座正面刻“古集贤村”、背面刻“高山流水”的牌坊。

    近年来,蔡甸区为打造“知音文化之乡”这个文化品牌,成立知音文化研究会,组织本地专家学者开展知音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在汉阳一中建立“知音文化传承基地”,兴建知音传说组雕;举办知音文化艺术节,钟子期祭祀活动;出版《知音九章》等书籍,录制知音文化音乐专题片和电视专题片,护理和整修钟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钟子期墓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蔡甸区被湖北省民协命名为“知音文化之乡”;2014年荣获第三届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奖,同年,“伯牙子期的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百度的“蔡甸吧”里,网友们对“知音区”这个名称还是比较喜爱的~~~

    四、湖北改地名的地方不少

    其实,湖北还有很多地方因为各种原因,进行了改名。有的地方改名后则名气更响,也有的地方改名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竟陵➯天门

    天门市最早叫竟陵,后晋时,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汉朝时又恢复竟陵。北宋时,因避讳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朝时,改名为天门县,到如今已成为天门市。

    广济➯武穴广济,因为靠近广济河,而且佛教兴盛,所以又名广济佛国。武则天执政之后,武姓人士从四川搬来湖北,到明朝时因为姓武的越来越多,北江口更名为武家穴站,所以“武穴”一名由此得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为广济县。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绿林山➯大洪山也许你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绿林好汉”竟然出自这里!后来,绿林山就改成“大洪山”了。各位可以脑补一下,若遇一彪形大汉拍着胸口说:“俺可是大洪山好汉”,那感觉……

    均州➯丹江口战国时期,这里还叫均陵,到隋朝时改名为均州,到民国初年改为均县,属襄阳道。1983年时撤销均县,改为丹江口市。因修建丹江口大坝,原有的千年古均州被淹没,永远沉在了丹江口水库河底。

    光化➯老河口

    宋以阴城镇建光化军,设乾德县,旋废,后又复设。元至元十四年(1277),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历明、清、中华民国未再变。

    1983年市县合并,撤销光化县建置,改为“老河口”。

    沔阳➯仙桃湖北人都晓得“沔阳三蒸”,沔阳就是现在的仙桃。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1986年5月27日,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郧阳➯十堰郧本乡名,置关于乡,曰“郧关”。郧县以汉水“长利”有“郧关”而得名。

    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称十堰市。2014年郧县被取消,改成郧阳区。

    蒲圻➯赤壁会不会读?蒲圻(pú qí)!三国年间黄武二年,这里就叫做蒲圻县了,直到1998年才改名为赤壁市。应该说这个改名还是很成功的,借三国赤壁之战,名气更响。

    荆沙➯荆州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境内三国文化遗存遍布。唐诗人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无人不识无人不晓啊!1994年,荆州和沙市合并,荆州改为荆沙市,1996年改回荆州市。

    襄樊➯襄阳要说这襄阳,可谓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了,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维的《汉江临眺》、李白的《襄阳歌》、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首首皆是精品。《唐诗三百首》中就收有涉及襄阳的诗27首,其中孟襄阳(孟浩然)的诗15首。射雕英雄传里的襄阳城就是这里!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1949年以后,襄阳、樊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2010年,恢复成襄阳市。

    综上,到底知音区这个名称好不好听,大家可以发表一下意见!!在文后评论吧!!

    (编辑 魏曦)

    不同法系的法定死亡标准有何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三、条例第十五条 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这里“突发疾病”包括各类疾病。“48小时”的起算时间,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合同期满的;(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三条 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负伤;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四)失业; (五)生育。 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 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工人与职员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时待遇的规定:甲、工人与职员因工死亡时,由该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发给丧葬费,其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平均工资两个月。另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依其供养的直系59亲属人数每月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其数额为死者本人工资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五十,至受供养者失去受供养的条件时为止。详细办法在实施细则中规定之。乙、工人与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丧葬补助费,其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平均工资一个月。另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其数额为死者本人工资三个月至十二个月。详细办法在实施细则中规定之。丙、工人与职员因工负伤致成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不能工作退职后死亡时,应按本条乙款规定的待遇付给丧葬补助费与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丁、工人与职员退职养老后死亡时,及非因工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不能工作退职后死亡时,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丧葬补助费,其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平均工资一个月。戊、工人与职员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时,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供养直系亲属丧葬补助费。死者年龄在十周岁以上者,其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平均工资一个月的三分之一,一周岁至十周岁者为平均工资一个月的四分之一,不满一周岁者不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第二十三条 工人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退职养老后死亡时或非因 工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退职后死亡时,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乙款的规定,除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本企业的平均工资2个月作为丧葬补助费外,并按下列规定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一次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其直系亲属1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2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9个月;3人或3人以上者,为死者本人工资12个月。《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通知》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总工会,省直各企业主管部门,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 为解决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其供养直系亲属(以下简称遗属)生活困难问师,经研究,从2007年1月1日起,调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符合领取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条件的供养直系亲属,每人每月补助标准按企业所在地调整为5类:280元、250元、220元、200元、180元,各地具体标准见附表。 (一)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职工遗属的补助标准,在上述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20%。 (二)职工遗属为孤寡一人者,在上述补助标准基础上提高10%。 (三)兼有(一)、(二)项情况的,补助标准在上述补助标准上提高30%。 二、过去已领取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现仍符合供养条件的,按本通知规定重新核定遗属补助标准。 三、享受遗属补助的人员范围、资金列支渠道等问题,仍按鲁劳社〔2003〕34号文件及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企业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表单位:元/月、人地 区/补助标准济南市:市中区、天桥区、历下区、槐荫区、历城区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淄博市:张店区、临淄区东营市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莱州市、龙口市、招远市、蓬莱市威海市 280济南市:长清区、章丘市、平阴县青岛市: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胶南市、莱西市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桓台县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腾州市烟台市:牟平区、莱阳市、栖霞市、海阳市、长岛县潍坊市:潍城区、奎文区、寿光市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 250济南市:济阳县、商河县淄博市:沂源县、高青县潍坊市:寒亭区、坊子区、青州市、诸城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临朐县、昌乐县济宁市: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泗水县、梁山县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肥城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滨州市: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县 220枣庄市: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临沂市: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沐县德州市:德城区聊城市:东昌府区、临清市、高唐县、茌平县滨州市:沾化县、无棣县、阳信县、惠民县菏泽市:牡丹区 200泰安市:贷岳区、宁阳县、东平县德州市: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庆云县、临邑县、齐河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聊城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菏泽市:曹县、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定陶县、东明县 180《关于调整企业职工丧葬补助费标准的通知》(鲁劳社〔2003〕53号)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省直各企业主管部门,各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经研究,决定对企业职工丧葬补助费标准作适当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企业职工(含离退休人员)逝世后,不分职务级别,丧葬补助费的标准调整为每人1000元,包干使用,节约归家属,资金按原渠道列支。二、企业为逝世职工举行遗体告别的费用,包括租礼堂、花圈、遗像放大等开支,由企业据实报销。三、按《劳动保险条例》第13条丙款和鲁革发〔1972〕143号、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手续并按月领取退职生活费的人员,亦按照本通知规定执行。四、本通知自2003年9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山东省关于调整国有企业因工与非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通知》(鲁劳发[1993]343号 ) 各市、地劳动局、财政局、总工会(工会办事处),省直各企业主管部门: 近年来,各地反映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企业因工与非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待遇明显偏低,已不能保证其基本生活,鉴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同类人员今年已作了调整,企业职工反响较大。经研究,决定对国有企业因工与非因工死亡职工(含离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待遇作如下调整: 一、职工死亡后,有直系亲属的,发给一次性抚恤金或救济费。其标准为: (一)职工因工死亡的,发给20个月全省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抚恤金。 (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发给10个月全省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救济费。其中按《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一次性救济费高于上述标准的,可按原规定执行。 二、职工因工与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其供养直系亲属的定期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按参加革命工作的不同时期,分别调整为: (一)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供养直系亲属系非农业户口的,每人每月分别为75元、73元、70元;系农业户口的,每人每月分别为60元、58元、55元。 (二)建国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其供养直系亲属系非农业户口的、每人每月为65元,系农业户口的,每人每月为50元。 三、按本通知第二条 规定领取定期生活困难补助费的供养直系亲属,凡是孤独一人者,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每月增发10元。 四、上述费用,已纳入社会统筹的,从统筹基金中列支;没有纳入社会统筹的,企业从管理费用中列支。 五、本通知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执行。 六、非国有企业,凡是执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均可参照本通知规定执行。《山东省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通知》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总工会,省直各企业主管部门,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因病或非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以下简称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已明显偏低。为解决遗属的生活困难问题,经研究,决定对企业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作适当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企业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符合领取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条件的供养直系亲属,每人每月补助标准按企业所在地调整为5类:180元、170元、150元、140元、130元。 (一)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职工遗属的补助标准,在上述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20%。(二)职工遗属为孤寡一人者,在上述补助标准基础上提高10%。(三)兼有(一)、(二)项情况的,补助标准在上述补助标准基础上提高30%。二、过去已领取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现仍符合供养条件的,可按本通知规定重新核定补助费。三、职工死亡后,其配偶再婚的,配偶本人原享受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应予取消,其他符合补助条件的遗属可继续享受补助。四、已领取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或劳动教养的,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停止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服刑或劳教期满后符合条件的,可继续享受困难补助。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宣告缓刑或监外执行的,可以继续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但管制、缓刑或监外执行期间不参与调整。五、发给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单位,应采取定期走访、函调等方式了解受补助遗属的情况变化,对不再符合享受补助条件的,要及时取消其生活困难补助。六、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条件的确定,仍按国家和省现行规定执行。七、调整后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已纳入养老保险统筹项目的,从统筹基金中列支;未纳入统筹项目的,由企业从原渠道列支。八、本通知适用于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九、本通知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求陆氏家族辈分排名?

    起源主要有四:①颛顼后裔。《广韵》载,颛顼后代吴回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子名终,夏时住在大陆泽(今河南获嘉一带),后迁山西平陆,有一支在山东陵县陆乡建陆国,西周初年为鲁国所灭,其后世子孙就以陆为姓,是为山东陆氏。②出自妫姓。《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一带),即陆终的故地,遂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③出自陆浑国。《陈留风俗传》、《风俗通义》等载,春秋时有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习惯,以国为氏,以陆为姓。④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步陆孤氏为陆姓,为北人八族之一,是为河南陆姓;传成吉思汗之孙阿里不哥行六,为避祸隐姓埋名,以排行为姓,姓陆;彝、台湾土著、京、土家、满、蒙等民族均有陆姓。

    始祖:陆通。 迁徙: 陆姓最早发源于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很早便迁居南方。史载西汉陆通后裔陆烈任吴县(今属江苏)令,迁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其子孙留居吴县,发展为当地大族,并尊陆烈为开基始祖。后吴郡陆姓又分衍出颖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太尉支等,遍布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其中颖川支发展为当地望族,尊陆闳(陆烈第十二世孙,东汉初年任颖川太守)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陆姓有鲜卑步陆孤氏加入,以河南洛阳为郡望,成为陆姓又一大繁衍主流。南方孙吴政权有大都督陆逊一族,南北方各地陆姓阵容都得到大规模发展,荣载史册的陆姓名人盛出空前。陆逊之子陆抗为孙吴镇军大将军,孙辈陆机、陆云皆西晋著名文学家,江南陆姓昌盛可见一斑。盛唐时陆姓势力呈巩固发展之态。据福建《云霄县志》所载,有陆姓将佐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落籍于此。宋元至明清时,陆姓已广布神州,进而延伸至台湾、新加坡等地。其分布经数千年辗转迁徙,无数次避祸南移,已变为典型南方姓氏。今日陆姓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为多。目前陆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位。 郡望: 吴 郡 三国吴置,治今江苏苏州。此支陆氏为陆通直系后裔,开山始祖为陆烈。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今河南洛阳东北。

    颍川郡 秦置,治今河南禹州。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陆闳。

    平原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南)。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堂号: 忠烈堂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黜霸堂 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颖川。②自立堂号:怀忠、三德、源本、绳武、咸秩、天随、世德、仰贤、崇本、羲经、永言、继述、善庆、嘉荫、仁本、思过、中正、永福、继志、行素、双璧、崇本、怀橘、尊性等。 字辈: 某支陆氏字辈:应士正万家,发兴守中启,国益维永成,远开光明大,显祖广有德,学秀克必立。

    江苏吴江陆氏字辈:传家惟孝友,华国本诗书。续辈:鼎亨延世祚,恒业守丕基。

    浙江江山陆氏字辈:文韬武爵,学富才高,凤凰来朝,德盛隆古,聪哲睿良,仁敬慈惠。恭友睦姻垂竹帛,智廉勇艺励雍和,芳声照曜盈宵汉,秀裔积庆绵泽长,光前裕后书可久,泰集勋名士为祥。

    江苏滨海陆氏字辈:广求学古通今士,文有安邦治国臣。

    贵州罗甸陆氏字辈:锦毕庆龙光,增强德永昌,朝廷金道义,荣跃秀林章。另一支字辈:明锦应忠培,朝廷登国智,有银开金凤,民华极意堆。

    山东某支陆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仰圣昭春光。

    安徽肥西陆氏字辈:传家经伦,立建才德。

    湖北大冶陆氏字辈:永正秦元,安定登保,垂隆红才。 名人: 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为刘邦客,有辩才。汉高帝十一年奉命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附汉称臣,归拜太中大夫。惠帝时高后用事,病免家居。高后时,右丞相陈平用陆贾之策,深结太尉周勃,以挫吕安刘。汉文帝元年,再次以太中大夫职使南越,令赵佗谢称帝犯汉之罪,长奉贡职。有《楚汉春秋》、《新语》等。

    陆逊(183-245),三国吴将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少孤。建安九年(204)孙权召为掾属,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代理县令。因功授定威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荐为荆州督,夺荆州,升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拜为大都督,率兵西击刘备。次年六月,用火攻获胜。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黄龙元年(229),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陆绩(187-219),三国吴臣。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字公纪。六岁时见袁术于九江,怀橘遗母,时称其孝。后仕吴,官至郁林太守。博学多识。通天文、历算,著有《浑天图》,并为《周易》及扬雄《太玄经》作注。陆续东汉会稽吴(治今浙江绍兴)人,字智初。仕郡户曹吏,后为郡门下掾。坐楚王刘英谋反事系洛阳狱,后获赦。

    陆抗(226-274),三国吴将领。字幼节,吴县人。陆逊次子。逊死,率父旧部,任建成校尉,后历任中郎将、柴桑督、北将军、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督步阐叛降西晋,陆抗率兵平叛,斩步阐。升为大司马,领荆州牧。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抗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学上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华大为爱重。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工诗擅赋,所作《文赋》为我国最早以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擅草书。有《陆平原集》。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上与兄陆机并称二陆。西晋末年官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陆云今存有《与兄平原书》三十五篇,内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有益见解。另存赋八篇,诗歌若干,代表作《为顾彦先赠妇》、《答张士然》等。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陆清河集》。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字元德,一字见寂。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道人。元嘉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卖药,宋文帝请入皇宫讲道,坚辞而去。曾在庐山修道。宋泰始三年(467)奉命再至建康,在崇虚馆广为收集道家之书,并加以整理鉴别,奠定道藏基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道藏书目。精象讳之学,曾与陶渊明、僧慧远结社。著《斋戒仪范》,道教仪式因而完备。卒谥简寂先生。

    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宋明帝(465-472)时常在侍从。擅人物肖像、飞禽走兽、佛教图像,多为宫廷贵族描绘肖像。画学顾恺之,后形成笔迹周密、线条劲利风格。又受书法家张芝一笔书影响与启发,创一笔画。所画人物造型清秀,神态和蔼,自然洒脱,被称为“秀骨清像”,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

    陆德明(约550-630),唐经学家、训诂学家。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几经演变,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音义。陆德明采集二百三十多家说法,考辨异同,写出《经典释文》,既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又为研究音韵训诂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

    陆法言(562-?),隋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省临漳县)人。名词,以字行。其先为鲜卑族步陆孤氏。官承奉郎,因父故罢官。隋文帝开皇初年(581)与刘臻、萧该、严之推商订体例,参酌群书,于仁寿元年(601)写成《切韵》五卷,以平、上、去、入分韵收字,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全书现已不传。

    陆羽(733-约804),唐学者。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识渊博,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创始之作——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字鲁望。苏州(今属江苏)人。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后以高士召,不赴。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他的诗作讽刺封建官员残酷剥削人民,揭露将军以人民生命求高功;也有一些即景抒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小品文成就尤胜于其诗。

    陆贽(754-805),唐臣、文学家。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中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贞元八年(792)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一年,为裴延龄所构陷,贬忠州别驾。在郡十年,闭门避谤,考校药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谥号宣。擅骈文,尤长于奏疏。有《翰苑集》等。

    陆淳(?-806),唐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伯冲,后改名质。官左拾遗,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郎中,后改国子监博士。历信(今江西上饶)、台(今浙江临海)二州刺使。师事啖助、赵匡,传其《春秋》学,综合二人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之风。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名列第一,被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夔州通判、宝章阁侍制等。工诗、词、散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且常与爱国精神相连系。其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特色。其文章多贯穿爱国感情,记铭序跋类,为其散文之精华。部分作品亦有消极感伤成分。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陆九韶,南宋学者。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字子美。隐居不仕,讲学梭山,号梭山居士。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主张为学应“切于日用”(主要指封建伦理实践),和朱熹进行辩论,反对在宇宙本原“太极”上还有更高本原的“无极”之说。认定《太极图说》非周敦颐作。著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等。

    陆九龄(1132-1180),南宋学者。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陆九韶、陆九渊并称“三陆”。乾道进士,初授桂阳军学教授。后历任兴国军教授、全州教授,自少以圣贤为师,稍长补入郡学,独尊程颢、程颐之说。博阅百家之书,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终生以讲学著述为业。著有《复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治学途径与兄九韶、九龄有共同倾向,人称三陆,以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其心学唯心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陆王学派。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秀夫(1236-1279),南宋臣。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昰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跳海。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广,元画家。字季弘,号天游生,吴(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风格轻淡苍润,萧散有致,后人评其格调在曹知白、徐贲之间。能诗,工小楷。

    陆友,元文学家。字友仁,一字宅之,号研北生。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父以贩布为业,友苦于学,博览诸书。工书法,真、草、篆、隶皆通。精鉴赏,能辨三代汉魏以来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虞集、柯九思识其才,荐于朝中,未及用而南归。曾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故事演变资料。藏书丰富,所藏自经史传记、权谋数术、汜胜虞初及百家众技之书,皆鳞次栉比。又编次藏书,条分类别,撰为《陆氏藏书目录》。著有《研史》、《墨史》、《印史》、《杞菊轩稿》、《研北杂志》等。

    陆治(1496-1576),明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书法长于行、楷,绘画擅花鸟、山水。其花鸟长于工笔,兼作工写结合。工笔花鸟,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兼得徐熙、黄筌遗意。其山水继承吴门派传统,间师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所画景致奇险,用笔或劲峭,或细秀,或爽利,富有变化,意境清朗。

    陆采(1497-1537),明戏曲作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清痴叟。少为校官子弟,不屑守章句之学。年十九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一名《明珠记》),名重一时。另有传奇《南西厢》、《怀香记》。又著《冶城客论》等。

    陆炳(1510-1560),明臣。平湖(今属浙江)人。嘉靖八年(1529)举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袭父职指挥佥事,以救驾功得宠,累官至左都督。掌锦衣卫事。势倾一时。与严嵩勾结,告发仇鸾阴私,鸾忧惧死,以至戮尸。帝数兴大狱,炳多保护善类。礼待士大夫,未曾构陷一人,朝士多称其贤。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

    陆子刚,明玉器工匠。江苏太仓人。擅玉器雕刻,长于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技艺。所雕玉器大都为日用器皿,如壶、杯、水注、笔洗、香炉之类,能在所雕器物上雕琢出人物、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诗词、铭文等。

    陆世仪(1611-1672),明清之际学者。太仓(今属江苏)人。字道威,号刚斋、桴亭。为明末清初学者。曾从刘宗周问学,后改宗程、朱理学。明亡后,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有《思辩录》、《复社记略》等。

    陆陇其91630-1692),清初学者。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惠政不可胜纪。行取御史,再疏痛斥藉捐纳以济国用,因是外调,遂乞假归。卒,谥清献。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著述丰富,有《三鱼堂文集》等。

    陆次云,清文学家。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江苏江阴知县,有善政。次云高才绩学,著述甚富。能诗文,时有新意。选清初诗,名曰《诗平》。官江阴时,与汤右曾过从甚密,时相唱和。江阴或称澄江,因以名集。有《澄江集》等。

    陆建瀛(1792-1853),清臣。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初授编修,以“才敏任事”,“又善事要津”(《清史稿》)。由道员、布政使,巡抚迁至两江总督,有政绩。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克武昌,授为钦差大臣,赴九江阻击太平军东下,溃败,被革职,南京城破,被太平军杀死。

    陆懋修(1818-1886),清医学家。字九芝。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世代通医。弃科举,以医学著名。咸丰中,行医于上海。医学宗旨恪守张仲景。认为温病即包括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又区别温病与瘟疫之不同,纠正医者误混。著有《内经运气病释》、《阳明病释》。光绪中卒。

    陆心源(1834-1894),清末藏书家。字刚父、刚甫,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家居归安(今浙江吴兴)。生平好聚书,共建藏书室三所,藏书逾万卷且多珍本,为当时四大藏书家之一。勤于著述,其合编著作有《潜园总集》。并撰有《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义顾堂题跋》、《义顾堂续跋》等目录学方面著作。

    陆润庠(1841-1915),清末大臣。字云洒,号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86年曾受命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1900年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1906年署工部尚书,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

    陆镜若91885-1915),中国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江苏武进人,原名辅,号扶轩。曾先后参加春柳社、文艺新剧场、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戏剧团体。著有剧本《家庭恩怨记》等。

    其他陆姓名人有三国吴晋间散文家陆喜;南北朝北魏将领陆突、大臣陆凯,陈文人陆瑜,齐梁间文人陆煦;唐书法家陆柬之;明大臣陆树声,学者陆楫等。近当代陆姓名人有革命家陆定一,民主革命者陆浩东,北洋政府官员陆宗舆、陆徵祥,桂系军阀陆荣廷,物理学家陆学善,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陆元九,医学家陆渊雷,心理学家陆志韦,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语言学家陆宗达,出版家陆费逵,作家陆天明、陆星儿,书画家陆俨少,作曲家陆华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员陆毅,体操运动员陆莉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帝国网站管理系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ob596.cn/zhichang/a4443.html
    (0)
    上一篇2023年03月24日 08:50

    相关信息

    更多相关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